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美]温迪·A.沃洛森著,李兆天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死神来了,也要狂买便宜货!便宜货,让中层和下层也能享受“美好生活”。但,这样一个普通人也能、也会买买买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响了身处其中的个体和社会?

这本书探索了便宜货如何征服美国人。自18世纪以来,各种便宜货便逐渐渗入美国人的生活。在全球工业生产与贸易体系的驱动下,各种家居神器、赠品、礼品、收藏品、新奇玩意儿源源不断地涌现,以各种真实或虚假的承诺,强势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大众心理乃至民族特性。

这不单是一部关于美国廉价商品的历史,也是一个关于欲望、消费主义与全球化的故事。

作者简介:

温迪·A.沃洛森是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卡姆登分校的历史学教授,出版了《抵押:美国从独立到大萧条期间的典当》一书,并合编了《煤气灯下的资本主义:照亮19世纪美国经济》。

目录:

前言:我们的便宜货,就是我们自己

第一部分 便宜货小贩之国

第1 章 从砍价狂热到无处不在的廉价货

异质性的诱惑

第一批廉价百货店

多样性的焦虑

丰饶的大杂烩

便宜的不同含义

砍价狂热

第2 章 连锁店时代的廉价商品

将秩序变成混乱

几美分几十美分的事儿

日本制造

便宜的持久性

第二部分 居家神器带来更好的生活

第3章 持续不断的改进优化

北方佬的创造力

专利申请中

吹捧创新

奢侈的徒劳

居家神器带来更好的生活

第4章 居家神器狂热

变魔术般的效果

吹嘘科学原理

机械狂热

下一个最棒的东西

跟电视上看到的一样

居家神器制造商掌控了电波

第三部分 自由/ 免费之邦

第5章 徒劳无用

免费炼金术

免费变得系统化

免费的代价

免费又简单

小朋友,大梦想

战后的赠品

第6章 忠诚的代价

为善意付费

胡乱发放

家里的广告

名片这门生意

第四部分 (不)为品位算账

第7章 古董生意

用文明的视角回溯

爵士时代倒退的品位

古风雅韵的商品化

出售时间

塑料世界的手工制品

过去即现在

遗产的气味

第8章 待售的鉴赏力

时尚血统

就叫它礼物制品吧

别具一格的小窝

私人定制商品

化粗俗为高雅

第五部分 价值定位

第9章收藏纪念

制造现代收藏者

纪念品的政治经济学

收藏品的崛起

开一家铸币厂

审判

第10章制造稀缺

最早的收藏品

收藏品人偶的诞生

制造宝贝时光

熊市

第六部分 等一下,还有更多

第11 章逗你玩

最新款的新奇物品

进来吧,闪电香肠,还有其他怪东西

生命的意义

民主的超现实主义

新奇物品与商品形态

攻击剧院

笑会伤人

屎成真了

生而为人的荒谬感

尾声一个由垃圾构成的世界

致谢

编辑推荐:

1.便宜货,让几乎所有人都能过上“美好生活”。这个普通人也能、也会买买买的世界如何形成?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便宜货并非仅仅是在浪费金钱,它更是人们借以畅想未来美好生活的通道。它们保证便利,提升地位,带来新鲜感,提供价值,彰显情调……在无穷无尽的便宜货中,读懂我们内心的焦虑、冲动与欲求,以及它们如何被消费主义所放大和驱策3.一部趣味横生的美国廉价商品史,也是一部欲望、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的历史

媒体评论:

部分历史,部分社会学,再加上一些火花四射的经济洞察,《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是我们急需的一部关于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商品的词源学。它娓娓而谈,机智幽默,极具吸引力。

——《文学枢纽》

沃洛森是那种能让一个学科生动起来的历史教授……在本书中,沃洛森将她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兴趣与她在美国经济史方面的专长巧妙结合,创造了对美国消费主义的解读,这种解读就像我们本身的消费习惯一样,既令人着迷又充满推动力。

——《流行事物》

沃洛森揭示了一些引人入胜的发现和联系……本书的核心主题其实并非便宜货本身,而是那些掏空我们钱包的方案及其制定者。这些人想出了一百种方法来利用我们,也有一百种方法让我们乐于被利用。我们深陷其中,却还不断要求更多。

——《芝加哥读者》

我能做的唯一观察,也是一个相当明显的观察,就是我在整本书中描述的垃圾工业综合体不知羞耻,没有限制。这也是我现在才真正开始欣赏的东西,因为我不再有历史学家的知识性距离,而是自己处于垃圾漩涡的中心。总是有机会卖更多的垃圾,甚至特别是对脆弱的、生病的和悲伤的人。这让我为自己和病患集体感到愤怒,而不是疾病本身。

—— 《波士顿评论》

自18世纪的消费者革命以来,大量廉价商品的出现使我们能够购买无用的东西;但学者沃洛森在这部丰富而广泛的文化史中指出,所有这些垃圾都伴随着环境、经济和精神上的代价。它提出了一个问题:被所有这些小玩意和杂物包围,我们自己也变得糟糕了吗?

—— 《新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