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世界形成史论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东亚世界首次形成于唐代,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唐朝的军事强大,而在于其文化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同,法律制度被各国自主移植,构成共同的文化基础。唐代形成东亚世界的成功经验在于开放和包容,在达成文化共识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在探索东亚未来的时候,深入研讨其过往的历史文化交融,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所考察的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存在着近千年的长期紧密关系,却也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经历了近代的剧变,从今日来看,虽然地理上相邻,但在文化上隔膜颇大,有必要加强彼此的文化交流,以增进相互的理解。

作者简介: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教授、研究员。通过生物遗传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联合研究,首次成功找到曹操宗族基因,走出了文理科合作研究中国历史的新路子,为创建新时代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历史人类学科”奠定基础,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及教学大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 9 世纪北方民族谱系研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盛唐的背影》《寻找曹操》和《风云唐太宗》等多个系列节目。出版《从封建到大一统》《隋文帝传》《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海东集》《盛唐的背影》《苍茫隋唐路》《正仓院》《盛唐格局》等著作十余部。讲述中国传统家训与教育的专著《良训传家》、系统整理自己研读《史记》心得的专著《从封建到大一统》,双双荣获文津图书奖。翻译了号称日本汉学研究巅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出版译著十余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百多篇。

目录: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对外关系理论形成的基础

第二节 “华夏”意识和“夷狄”观念的形成

第三节 “大一统”理论与天下秩序

第二章 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

第一节 建构以君臣关系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第二节 册封、羁縻与朝贡

第三节 征伐与和亲

第三章  东亚世界的基本特点与移民的文化传播

第一节 东亚世界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移民与文化传播

第二编 东亚世界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 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4世纪以前的东亚

第二节 高句丽与南北朝关系的演变

第三节 百济与南北朝关系的演变

第四节 倭国与南朝关系的演变

第五章 南朝文化向东亚的传播

第一节 南朝向百济的文化传播

第二节 百济向倭国的文化传播

第六章 倭国与江南

第一节 倭与江南“吴国”

第二节 倭国与“吴国”的交往

第三节 “吴国”所在

第四节 “吴国”文物

第五节 “吴国”移民及其事迹

第七章 大陆移民与佛教传播日本

第一节 钦明十三年佛教“公传”说批判

第二节 钦明朝以前的佛教遗迹

第三节 大陆移民与佛教勃兴

第八章  隋朝重建东亚国际关系秩序与高句丽问题

第一节 隋朝重建国际关系秩序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高保宁事件及其影响

第三节 契丹与靺鞨

第四节 隋征高句丽

第九章 隋朝与倭国关系的重建

第一节 突然到来的倭国使节

第二节 遣隋使的使命

第三节 东亚的“佛教外交”

第四节 国书与倭王号

第十章 东亚局势与唐朝的朝鲜政策

第一节 唐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第二节 唐高祖时代的朝鲜政策

第三节  贞观十九年以前东亚局势的演变和唐太宗的朝鲜政策

第四节 唐朝征伐高句丽的各种因素

第五节 贞观末年至高宗时代的东亚形势与朝鲜政策

第十一章 东亚大博弈—白江之战

第一节 唐高宗朝的朝鲜战略

第二节 新罗的战略考虑

第三节 日本争夺朝鲜南部的战略利益

第十二章 东亚世界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东亚世界国家格局的形成—新罗统一朝鲜

第二节 新罗统一的外部原因与唐朝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  东亚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日本全面接受唐文化

第四节 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世界

第十三章 来自日本的遣唐使

第一节 日本的遣唐使

第二节  《井真成墓志》的重要价值

第三节 井真成的留学生身份、入唐时间和唐朝学制

第四节 外事专管与对外赠官

第五节 井真成身份与唐朝对遣唐使的待遇

第十四章 日本的唐朝移民

第一节 来自唐朝的移民

第二节 袁晋卿家族

第三节 唐朝移民的境况

第四节 中国与朝鲜移民身份地位的比较

第十五章 大陆移民对日本社会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政治影响

第二节 军事力量

第三节 外交活动

第四节 制度建设

第五节 文教艺术

主要引文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新版后记

编辑推荐:

该书对中国广大读者了解东亚世界的形成历史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勾勒了中国文化经由朝鲜半岛传播到日本,后两者在接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其自身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诸方面的脉络,而且阐明了古代东亚世界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廓清了坊间流传的许多似是而非的“东亚知识”。全书内容建立在专业学者严谨研究的基础上,又由作者在复旦大学通识课程上多次讲授,还两度出版,博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是值得认真阅读和努力传播的一部严肃的有质量的通识类著作。

精彩书评:

唐代的信仰世界里,似乎有两条平行而渐近互为表里的主线,高高在上的是以儒学礼制为中心,兼容道教斋醮、佛教祈福的中央祭祀系统及在地方政权层面的扩展,与之相对的是隐藏在帝国各个角落各种怪力乱神的地方淫祀与在体制外民间生长起来的内丹道学、禅宗、净土宗等基层性信仰流派。相对于宋代兴起的对民间信仰全面收编与上下融合,唐代尚处于看似宽容实则忽视的状态,少有激烈的打击或者热烈的互动。也正因此只能揣见唐代基层信仰的模糊面孔,拜读是著扎实研究后,这张面孔略显清晰一些。

——豆瓣@ΡΙΝΓΠΑΠΕΡ

中古的祠堂宗庙佛道观应无实物遗存,此书从浩瀚史料中爬梳还原出了唐代国家宗教与祭祀的概观;探讨了祭岳渎之投龙,释奠之孔庙,祭先代帝王之制,祭当朝皇帝图像,生祠、城隍与淫祀之判定,祈雨之仪与空间;一个主线是地方民间神祠逐步纳入国家轨道,国家试图以民间参与各类祭典以引导其信仰,并通过佛道中人和地方官与民众直接对话,另外中晚唐佛道教与地方祠祀的逐渐合流也为宋以后意识形态统一奠定基础。

——豆瓣@隐清

从国家祭祀与宗教仪式结合的角度切入十分精彩,最有趣的是与艺术史结合的部分,对皇帝图像与宗教祭祀的分析对艺术史研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李清泉和郑弌的研究中都可看到。另外,北方游牧民族铸像以验证天命的传统颇感新鲜。

——豆瓣@云吐月

驾驭史料的好范例。看到后记里“止步玄想 走上正途”那段,莫名觉得感动。

——豆瓣@日格洞人

作者在这项研究过程中,始终有着强烈的理论思考。他从国家祭祀的神祠色彩、地方祠祀的分层和运作、国家和地方的祈雨活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隋唐国家和地方社会处理国家祭祀和民间信仰活动的运作过程,其呈现的历史画面,远较我们看到的单独考述国家礼制和单独研究佛、道与民间宗教的论著要丰富多彩,因而也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荣新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

本书是贯通国家祭祀和宗教信仰、民间社会习俗,涵盖礼仪史、制度史、宗教史、社会史的多层次研究。作者讨论的国家祭祀活动,涵盖了中央与地方;在注重礼典文本的同时,也强调了空间场景与国家祭祀的实践层面。本书打破了此前学者关于国家祭祀与民间社会相隔绝、与民众个人宗教信仰无关的看法,从总体上建立了一种国家礼制与民众生活相互影响而有着互动关系的新思维。

——吴丽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首先针对以往的王权礼仪研究都集中于都城,分析了王权礼仪在地方的实际状况,弄清了都城与地方以王权礼仪为媒介密切结合的状况;其次将集中于儒教的王权礼仪研究扩展到道教礼仪与佛教礼仪方面,并且通过对民间信仰与国家祭祀的关系进行分析,首次揭示出了唐朝王权礼仪的整体形象。雷闻的研究之划时代性将在今后的唐朝王权礼仪史研究中进一步体现出来。

——妹尾达彦(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

在线试读:

本书出版十多年了,还一直受到关心,说明大家对东亚十分重视。

我第一次出国留学,命运安排我到东京外国语大学,转眼之间已经过去40年。放眼东亚,问题依旧。汉唐时代,东亚形成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共同价值观的文明区域。虽然从唐朝以后,各国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日本从“唐风文化”转向“国风文化”,政治经济体制也由中央王朝演变为以武士庄园为基础的幕府,但是,其社会价值观并没有改变。儒家伦理无非仁义礼智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行为准则和各式各样的制度法律,形态虽异而文化底色相近,故得以整合成为历经千年的文明区域,称之为“东亚世界”。一直到近代西方文明来袭,东亚文明区域被撕裂了,动荡一世纪,战火连百年,各国看似已分道扬镳,制度取向各异,度尽劫波,至今,亚洲还是一个破碎的世界,没能重新聚拢起来重建东亚文明。是文化的共同性已经荡然无存了吗?显然不是。无论在日本还是韩国,都能深切感受到东亚古代文化之根有多深,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观依然是基于家庭伦理的礼义谦和,甚至把这种伦理扩大到现代大型企业的管理,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东方经营模式,有些方面对于儒家文化的保存甚至还多过中国。在此基础上,东亚各国吸收了西方文化所强调的法与规则,而西方重视的个人主义则被融合于东方集体主义之中,尊重个人权利的同时讲究和谐,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对接,但其价值观的根基仍然深扎于东方的古代文明。因此,东亚新的文化整合的基础依然存在,而且,这个整合极其重要,是东方文明再现现代价值与东亚作为世界一极的必经之路。文化是流动与相互影响交融的,而不是零和博弈。在共性中展现个性方显独立价值,于个性中蕴含共性才能共同繁荣。因此,文化的多样性极其重要,推动着相互的比较、借鉴和提升。从世界文化的格局看亚洲,文化的整合更显重要。如何超越各种矛盾形成共识,仍然是亚洲各国的共同课题。在这个方面,古代东亚世界的形成过程可以启发人们去思考。

东亚世界首次形成于唐代,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唐朝的军事强大,而在于其文化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同,法律制度被各国自主移植,构成共同的文化基础。从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日本推行“唐风文化”与日本社会发生冲突而出现本土化,甚至出现迥异于中国的武士政治体制,都没有构成东亚世界内部的结构性冲突。从中国、朝鲜半岛到日本,呈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现象,背后的支撑是共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构成其共同价值观的要素之一的佛教,又贯串起印度与中亚,如此宏大的文化流动与个性发展,不是作者个人的学识所能阐发的,所以只能对东亚世界形成史做一些考察,更多注意到国家间关系的演变、人员的往来和文化的传播,至于更加深入的专题研究,我曾经出版过《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今后还将展开其他领域的探讨。唐代形成东亚世界的成功经验在于开放和包容,在达成文化共识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在探索东亚未来的时候,深入研讨其过往的历史文化交融,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战以后欧洲成功的整合经验,给亚洲提供了借鉴。亚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贡献,取决于自身的整合程度。所有的整合都基于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进而吸收现代文明的长处,融合创新。

本书所考察的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存在着近千年的长期紧密关系,却也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经历了近代的剧变,从今日来看,虽然地理上相邻,但在文化上隔膜颇大,有必要加强彼此的文化交流,以增进相互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