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日]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本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书以凝练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佐藤慎一,1945年生于日本千叶县,196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曾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学部长、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东京大学副校长。主要译著有柯文的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平凡社,1988年;中译本名为《在中国发现历史》)。主要论文有《演论以前的进化论》(《思想》第792号,1990年)、《康有为与和平思想》(《日本政治学会年报》,1992年)、《模仿与反驳》(《中国——社会文化》第4号,1989年)等。

译者简介:

刘岳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博士。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有《日本近代儒学研究》《日本近现代思想史》《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涉史研究》等,合译有《日本的思想》《中国善书研究》等。

目录:

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视界融合

——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译序1前言1

序章 近代中国与知识分子1

一位老学者1

士大夫与中国的近代化8

科举的废止与新知识分子的诞生16

士大夫与知识阶层23

小结30

主要参考文献36

第一章 文明与万国公法38

引言38

一 不平等条约41

二 《万国公法》的翻译53

三 外交官与万国公法68

四 变法运动与万国公法85

五 中国革命与万国公法121

六 不平等条约解除的历史150

小结182

注释186

主要参考文献209

第二章 法国革命与中国212

引言212

一 前史216

二 法国革命论的展开227

三 法国革命论的论争248

四 从法国革命到俄国革命257

小结267

注释270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280

一 体制构想的历史射程280

二 世界史与中国的专制288

三 专制与自由297

小结314

补论317

主要参考文献329

后记333

译后记339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书由三章构成:“文明与万国公法”“法国革命与中国”“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这三章均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因此,简而言之,本书所论述的是属于中国近代思想史这一学科领域的内容。

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向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朝贡体制和王朝体制在中国都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即使仅就其转换成异质的条约体制和共和体制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也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这些问题是这三章所要解决的共同的主题。换言之,这三章是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解决上述共同的课题。

对世界认识的转换也可以说是文明观的转换。因为19世纪中叶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认识的核心,是只有中国文明才配称为“文明”,他们确信世界只有这样一种文明。在朝贡体制或士人统治等旧体制的中国,秩序的基本构架都与这种文明观具有深刻的关联。因而,不论有关西洋诸国的信息量如何增加,只要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这种文明观的根底不发生改变,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认识就不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以中国文明的优越性认识为中心的文明观,常常被称为“中华思想”。人们常常将它作为夜郎自大、自我中心的见解来加以揶揄或批判。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这样自我解嘲了。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从中国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传统学术的深厚积蓄,以及到18世纪后半期中国在政治或经济能力方面还保持有高度的水准来考虑,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文明的优越性的确信,毋宁说是当然的事。在这种意义上,被称为“中华思想”的文明观,至少在历史进程的某一时段之前,是具有充分的意义和根据的见解。这是贯穿本书的基本前提。

因为中华思想是这样的一种观念,所以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要进行自我克服就尤为困难。在近代中国文明观的转换过程中,西洋观(西洋文明观)的变化,是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中国文明观的变化的又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这样,对具有较强的普遍主义志向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这两种变化是决不可以分割开来的单一性的存在。相反,他们每次都要在使两者不断地关联交织中,重新构筑对世界的认识。换言之,他们没有,原本也不可能在“文明开化”之名下破除传统的文明观。因此,他们的文明观的转换,乍一看显得有些迟缓。甚至有的观点认为,到19世纪后半期中华思想毋宁说更加强化了。但是这种迟缓,笔者认为与其说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偏见或怠慢,毋宁说正表明了承担膨大的文明积蓄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的精神葛藤。

如洋葱拨皮层层无尽,近代中国文明观的转换,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也是这样一种无尽的自我解剖的过程,至少我们不能将其作为指向某一特定目标的过程来叙述。在每章中,我尽可能多ⅲ地采纳与各章主题相关的被认为有意义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说,特别是注意到其言说的逻辑结构及其默认的前提,并且尽可能对他们的思想作内在的分析。至少我不想对他们只是以贴上“进步”或“反动”这样简单的标签了事。

每章所涉及的时代以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为主要对象。但是,中国文明观的转换过程,并不是在这一时期就完成了,而是在此后还在继续,特别是19世纪后半期展开的文明观转换的历史剧在20世纪后半期又有再现——虽然有大幅度的变化——的迹象。因而在每章中,以“此后的问题”的形式,试图追踪这些问题到现代是如何展开的。

与第一、二、三章相比,序章的性质稍微有些不同。第一至第三章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说为素材,着重叙述其思想内容的变化。相比之下,序章则着重叙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变化。另外,第一至第三章均是以曾经发表过的论文为底本,而序章是为本书新写的。这一序章的设置,是为那些非中国思想或中国史专业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提供被称为“士大夫”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程度的预备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其他篇章而写作的。士大夫,恐怕从世界史的视野来看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用我们通常持有的有关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评价他们的思想或行动,那大概就错了。

精彩书评:

佐藤的著作因其论述明晰、说明周到,而具有不可思议的说服力。其方法是从众多资料中选出最适当的资料,追溯这些资料形成的必要且充分的条件,从而内在地积累起致密的逻辑,因此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而且他将现在的中国也纳入其视野,其宏大的规模与深刻的洞察力,令人敬服。

——日本筑波大学教授 三石善吉

该书无疑是代表中国近代的“思想研究”这一领域最高水平的著作,相信对关心近现代中国的读者都值得一读。佐藤分析手法的特征在于完全撇开了过去惯用的以“革命派”“变法派”“洋务派”“顽固派”这种基于各自政治行动这一最终结论来将思想家进行分类的做法,而是彻底地基于每个思想家内在的思想逻辑,追溯到其得出结论的逻辑前提,在这种前提中将不同思想家的议论进行比较,由此而力图描绘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思想世界的示意图。

——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 高柳信夫

佐藤慎一的《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一书,在日本学术界被誉为是标志现在日本的中国近代思想研究水准的著作,而且这里的“水准”,不仅有表示学界现在研究水准之事实判断的意思,也有将其作为今后此研究领域之示范的意思。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长 刘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