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条路:印度村庄一年

《九条路:印度村庄一年》,[英]莱克茜·斯塔德伦著,舍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印度东部一个偏远的乡野岛屿上,丛林密密层层,那里有一个穆斯林村庄,在不断变化的红树林和河流景观中,村庄的女人生活在冲突、贫穷和动荡里,生活在一个左邻右舍离得太近,甚至让人感到不适的空间里。

英国人类学家莱克茜·斯塔德伦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追寻其中九个女人的人生道路,融入她们各自的家庭生活,倾听她们的心声,深入她们的内心世界。

从一个雨季到下一个雨季,她们有婚礼要庆祝,也有死亡要悲悼,有举步维艰的婚姻,也有难以忘怀的伤痛。我们会看到日复一日的劳苦,看到意想不到的动荡,也会看到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她们让我们相信,我们跟那些永远都没有机会遇见的人有多么相似。

作者简介:

莱克茜·斯塔德伦 作家、人类学家、民族志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曾用两年半时间对印度妇女的婚姻生活进行实地考察,2019年获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颁发的贝利奖。2022年出版第一部专著《九条路:印度村庄一年》(Nine Paths: A Year in the Life of an Indian Village),现居住于阿联酋。

舍其 译者、作者、教育工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热爱读书、写字及户外运动。现居美国。

目录:

人物表

家族谱系图

村庄地图

年 历

作者说明

岛 屿

第一部 焦躁的夏天,无尽的雨天

第一章 意外频频

第二章 最慢的月份

第三章 书面之下,威胁之下

第四章 道 路

第二部 秋天,秘密和谎言

第五章 流 言

第六章 媒 人

第七章 过 往

第八章 旅 程

第三部 脆弱的冬天

第九章 疼 痛

第十章 夜 行

第十一章 上 路

第十二章 死 者

第四部 春寒料峭,夏日炎炎

第十三章 精尼附身

第十四章 被雷劈死的孩子

第十五章 紧张升级

第十六章 等待新月

后 记

致 谢

词汇表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印度在发达国家眼中似乎是“混乱”和“落后”的代名词。然而,英国人类学家莱克茜·斯塔德伦却致力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对印度的塑造,她只身前往印度东部边缘的一座岛屿,在岛上的穆斯林村庄进行了为期16个月的田野调查,最终将叙述的重点集中在九位穆斯林女性身上,追寻了她们琐碎又不平凡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次深入、持久的相遇,是一位女性献给另一群女性的礼物,也是一本献给所有女性的民族志:摒弃所有既定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真实记录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亲身感受的一切,呈现女性群体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在她与她们的对话中,我们得以触碰最真实的女性情谊,当新旧观念的分歧和关乎利益的较量淡去,最坚实的永远是共情、理解与守望相助。

精彩书评:

九个穆斯林女性共同住在一座岛上,总在梦想有一天会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离开村子,走向外界。激情与困顿彼此交缠,希望与伤痛彼此压抑。她们让我联想到曾经的伊朗,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带着七个女孩在德黑兰办读书会,阅读带给伊朗穆斯林女孩以自由,而这九个印度穆斯林女性,她们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尽管充满痛楚,却是她们唯一的自由。

——柏琳(独立记者,作家)

在线试读:

作者说明

文丨莱克茜·斯塔德伦

人类学家是悉心看护故事的人。这些故事属于别人,属于那些我们在时间推移中、在经过相当大的努力以后会对其非常熟悉、非常了解的人,而他们也因此把他们的人生巨细 靡遗地托付给我们。这种信任是莫大的荣幸,也是一种责任。

本书写了九个女人的故事。她们生活在印度东部边缘一座岛上的一个村庄里。她们是穆斯林,属于困境中的少数族裔,我们对这一群体所知甚少,但他们的人数超过两亿。她们的母语是孟加拉语,有几个会说印地语或乌尔都语,还有几个因为早年受过伊斯兰学校教育,懂一点点阿拉伯语。有一个人以前还懂一点英语。我在她们的村子里度过了16个月,还花了8 年时间更广泛地研究她们的生活。下面的篇章记录了这 16 个月,也是这8年时间的精华。这8年的研究,为我带来了一个硕士学位、一个研究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最后还带来了这本书。

还有一个故事一直都存在,然而本书完全没有形诸笔墨,那就是我自己的故事。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亲眼所见、亲笔所记,绝非向壁虚构、缺乏主观性。然而,尽管我已经竭尽全力按照这些女人会采用的叙述方式组织这些故事,但她们的故事仍必然会带有曾盛装这些故事的容器的印记。

我为与她们相见做了大量准备。取得博士学位需要坚实牢靠的基础训练,因而我花了三年半时间,尽最大可能去了解印度和印度以外的穆斯林的生活。我学习孟加拉语,先是 在伦敦南部的斯特里特姆(Streatham),然后是在印度西孟加拉邦腹地的大学城寂乡(Santiniketan),最后是在加尔各答。而在那个村子里的每一天,我都仍然在继续学习,那里的女人们兴致勃勃地鼓励我,并因为我结结巴巴的发音开怀大笑。

我在岛上的生活是慢慢展开的。我刚开始住在加尔各答,一个星期会有那么几次在天亮前起床,沿着歪歪斜斜、坑坑洼洼的漫漫长路往返于这座城市与岛屿之间。五个月后,我对周围的环境更适应了,便搬到岛上,在离村子十分钟路的小镇上租了个房间。

在那里的时候,我拜访了一百多户人家。我跟清真寺的伊玛目交谈,也在茶铺、医生办公室、裁缝铺、伊斯兰男子学校和附近一个治疗师的治疗室里度过了很多时光。慢慢地, 我被其中九个女人的故事吸引了,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她们的世界里越陷越深。我对她们进行了长时间采访,记录了口述历史,绘制了复杂的家族谱系图,还组织了焦点小组访谈,她们和另一些女人也全都参加了。更重要的是,我会观察她们:我观看,跟随,聆听。我跟她们一起去参加伊斯兰女子学校集会,去参加小额信贷组织,去集市,去茶铺,去为杜尔迦普加节搭建的神棚,去她们一个个的家里,还见证了几次做媒,参加了一场婚礼和一场葬礼。很多时候,我也会像她们一样度过时间,在承担着看起来没完没了的家务活、负责看顾一家老小的同时,消磨掉无比漫长的上午和静如止水的下午。

书中九位女性所在家族的谱系图

每天晚上我都在奋笔疾书。除了实地研究,我将所有的独处时间都花在了记笔记上面,巨细靡遗地手写记录几天前的各种事件。我记下味道,记下天气,记下声音,记下人们穿了什么、做了什么,记下他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我用铅笔绘图,好把一起事件或特定场景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勾勒人物,好记住一个人的样子,记住他们都是什么身形、什么姿势。我给村子画了张地图——从地理角度来讲很精确的一张地图,把所有人家、商铺的位置都精确地标记了下来。我录了一百多个小时的录音,并因此得以把那些最重要的谈 话转录成文字,得以听出语音里的轻快和灵动、停顿和犹豫。

斯塔德伦手绘村庄地图

(左右构成一张和合图,微信推送时烦请排成一张)

人类学家往往会跟他们搜集到的故事的主人公共同协作,但并非任何时候都有这个可能。这些女人基本上可以说是目不识丁,她们不说英语,也没有时间、条件和意愿参与写书的过程,要想跟她们协作,机会少之又少。我本来计划回到村子里,把本书草稿拿给她们看,但每一个节点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写作本书时,我只能在脑海里一直牢牢记着她们所有人在很多场合都曾反复说给我听的一句话:把我们的故事讲出来。

但凡能做到的地方我都采用了直接引用。我保留了很多孟加拉语里的词,用的是音译转写而非意译,这样能更准确地反映她们的谈话。本书记录的很多事件我都亲眼看到过。 对于我未曾在场的那些事件,我依据的是女人们自己的回忆,我在不同场合多次重新提起同样的话题,还尽可能地用她们周围其他人的记忆来印证她们的记忆。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学著作,它不是理论性的,没有采用任何专业术语,而除了书中描绘的那些生活以外,也没有提出任何举足轻重的论证。我从来都不理解,为什么民族志必须是一番论证,而不能仅仅关乎实然,不能是一件手工艺品或一次深入、持久的相遇的产物,它能时时提醒我们,我们跟那些我们永远都没有机会遇见的人有多么相似。我认真思考了我的疑虑,没有用纯理论的术语来描述这些女人的生活,她们自身不可能理解这些术语,也不会觉得这些术语跟自己有关系。

我认真考虑了她们向我提出的要求。书中所有名字我都采用了化名,也抹去了能确认岛屿和村庄具体位置的信息,算是践行了我对自己许下的保留隐私的道德承诺。这承诺同样也是对这九个女人做出的,她们非常宽厚,毫不犹豫地邀请我进入她们的生活。

本书献给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