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利特传:思想者画家

《马格利特传:思想者画家》,[英]亚历克斯·丹切夫著,李静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者、传记作家亚历克斯·丹切夫所撰写的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详尽传记。勒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1967)是福柯和维特根斯坦在智识上的对话者,也是备受设计师和广告商青睐的画家。丹切夫致力于“用跨学科来探索艺术想象”,著有多部艺术家传记,《马格利特传》是他的封笔之作。

本书通过大量第一手材料,还原了马格利特漫长的艺术生涯,解读了这位“现代世界最重要的图像提供者”的众多谜题。与多数传记作者对传主的追捧式书写不同,丹切夫以一种幽默又略带讥讽的语调来讲述马格利特的生平故事,与此同时,以较为客观的批评家眼光来对马格利特代表性画作进行逐一解析,探讨了画家如何将个人经历、梦境和现实融合,创作出充满奇幻色彩又深富哲理的艺术作品,揭示了马格利特作为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

作者:亚历克斯·丹切夫(Alex Danchev,1955—2016),历史学者、传记作家,英国圣安德鲁大学教授。著述涉及艺术家传记、评论和军事史研究等广泛领域。代表作有《乔治·布拉克传》《塞尚传》《100位艺术家宣言》等, 被《苏格兰人报》誉为当今最杰出、最多才多艺的历史学家之一。

译者:李静滢,南开大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出版人文社科类译著二十余部,逾400万字。

目录:

前 言

导 言

第一章 他的隐秘丛林

第二章 常态的痴狂

第三章 丘比特的诅咒

第四章 非凡的光环

第五章 魅力与威胁

第六章 杜鹃蛋

第七章 透过钥匙孔

第八章 放纵与颠覆

第九章 真与假

第十章 1948—1967

资料来源

致 谢

缩写说明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绘画乃思想的可见描述。”马格利特,一位手握画笔的思想家,也是拥有超长生命力的画家。从对“图像的背叛”到对日常的反叛,他的画作背离常规,却又渗透进当代生活。时至今日,马格利特的图像影响力仍然四处可见。在马格利特看似平凡的一生中,隐藏着诸多谜题。他的图像叙事既吸引大众目光,又能引发哲学深思。

马格利特的艺术充满了隐藏的可见物。——丹切夫

丹切夫在这部传记中致力于发掘隐密的关联。他避开了歌颂式的传记语调,忠实于马格利特的生活图景和文化语境,聚焦其反传统的艺术个性,详细复现了他与契里科、布勒东等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的渊源、交往与碰撞,融合数百封书信,串联其四十年杰作,探寻这些极具辨识度的超现实图像的现实来源以及当代价值。

精彩评论:

马格利特将诗意的图像转化为了一首可塑的诗。

——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馆长 米歇尔·德拉盖

马格利特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顶级人物。

——达达主义创始人 阿尔普

丹切夫拥有极强的能力,可以将他的研究和分析变成令人信服的叙事。

——英国国家肖像画廊前馆长 桑迪·奈恩

丹切夫出色地运用了他对文学、文化的了解来塑造作品和思想。

——《卫报》

在线试读:

导 言(节选)

勒内·马格利特是现代世界最重要的图像提供者(purveyor of images),无人能望其项背。他的画作和主张构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马格利特的个人肖像画法,他对超现实主义的感受力,他那些一本正经却又戏剧化的夸张场面,那些错视画的效果,他的机智灵活,他的背离常规,他的颠覆性(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颠覆者之一)——所有这一切,我们如今都无法避而不谈。马格利特的影响已经随处可见,他的艺术感受力渗透进了当代生活。他的画作就是传奇。例如:《图像的背叛》——画面上是一只烟斗,下面配了句说明文字,“这不是一只烟斗”。《光之帝国》——画面上白昼的明亮天空和黑暗的街道并存。《永恒的证据》——分别用五幅画面展示出一个裸体女子从头到脚的不同身体部位。《凝固的时间》——从壁炉里驶出的火车。《红色模型》——与脚融为一体的靴子,靴子前部是人的脚趾。《阿恩海姆乐园》——一扇破碎的窗户,透过碎玻璃呈现的窗外风景。《梦的钥匙》——带有名称标识的物体,分别是行李袋(下方标注为“天空”)、刀(下方标注为“鸟”)、树叶(下方标注为“桌子”)和海绵(下方标注为“海绵”)。至于《戈尔康德》,我们该怎么解读这幅画呢?那些头戴黑色圆顶硬礼帽身穿大衣的人,究竟是雨点一般从天上纷纷落下来,还是在升向天空?

马格利特超凡的想象力转化成为一幅幅画作,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所见和我们的认知方式。如他所言,他总在寻找那些未被他人所见之物,也十分关注文字与图像的关系。“对象与名称的关系并非不可转移,总可以为一个对象找到另一个名称。”马格利特的观点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相去不远,两人的一些主张可谓如出一辙。马格利特的艺术创作正是维特根斯坦思想与《爱丽丝漫游奇境》的融合,同时带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点缀了些许情色的调剂,混杂着令人惊悸的元素。

……

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一直对马格利特着迷,这也体现出了马格利特的影响力。抽象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曾说:“马格利特当然是个别案例,但他的作品中有某种特定的品质,我发现,我喜欢的抽象画没有不具备这种品质的。我也希望我自己的画具有这种品质。”马格利特为贾斯珀·琼斯(Jasper Johns)和罗伯特·劳申伯格提供了灵感,两人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琼斯买到了文字画《梦的钥匙》,还有一页素描;他还收到了马格利特作为礼物相赠的圆珠笔画《两个谜团》。安迪·沃霍尔是马格利特的拥趸。马塞尔·布达埃尔(Marcel Broodthaers)借用了马格利特的肖像,并强调了他要做的事:“马格利特旨在发展一种诗化的语言,从根基上动摇我们所依赖的语言。”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对马格利特的艺术创作进行了精彩分析。杰夫·昆斯(Jeff Koons)崇拜马格利特,收藏了他的作品。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1972)以马格利特的作品为开篇,也以马格利特的作品结束:开篇是《梦的钥匙》,终篇是《在自由的门槛上》。

在范围更广的“流行”文化中,披头士乐队成员是马格利特的粉丝。小野洋子第一次接受约翰·列侬的邀请去他家时,进门后听到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自认为是马格利特”。据说小野洋子本人也收藏了很多马格利特的作品。保罗·麦卡特尼1966年从纽约艺术品经销商亚历山大·伊奥拉斯(Alexander Iolas)手中买到一批马格利特的画,从那以后就一直收藏马格利特的作品。乔吉特去世后,马格利特工作室的物品公开拍卖,琳达·麦卡特尼(替保罗买下了马格利特的画架、工作台、调色板、颜料盒、颜料、画笔和其他用品,包括一副玳瑁眼镜。当年掉到牛顿头上的那只大名鼎鼎的苹果,或许在落地后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成了马格利特画中那只苹果的老祖宗。马格利特的苹果又成长为苹果公司的象征,经历了几代传承后,醒目的苹果标志无处不在。同样,萨贝纳航空公司(Sabena Airlines)的空中鸟标志,就源于马格利特的《天空之鸟》——这位艺术家所说的则是,“一份在我的菠菜上加了很多黄油的合约”。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那天空之眼的标志,与马格利特的《错误的镜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与马格利特有关的书籍封面、专辑封面、海报和各种广告,更是不胜枚举。精明的广告商借助马格利特的艺术创作,发起了数不清的广告活动。正是马格利特把令人震撼的超现实主义带到了麦迪逊大道。马格利特的艺术进入了汽车广告和动画片,表现了性爱,带来了颠覆。他的理念惊世骇俗,风格内敛低调,影响了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勒内·马格利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梦想批发家。

马格利特在自身所处的时代里从未囿于超现实主义的束缚。马格利特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蔑视潜意识,从不冒失。他的画作一方面如同幻觉,一方面经过了深思熟虑;画面一目了然,内涵深奥莫测。它们彰显出的是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神秘的力量,真实性的本质。马格利特说,绘画乃思想的可见描述。手握画笔的马格利特,是20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