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或者创造:里尔克、罗丹与二十世纪初的巴黎

《活着,或者创造:里尔克、罗丹与二十世纪初的巴黎》,[美]蕾切尔·科贝特著,晰鸣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活着,或者创造:里尔克、罗丹与二十世纪初的巴黎》围绕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里尔克与现代雕塑的奠基者罗丹之间充满矛盾的友谊展开,是这两位大师的双传记,记叙了罗丹与里尔克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诞生过程和重大的思想转折,不仅写出了两位大师各自在艺术道路上的艰难探索,同时通过他们二人与二十世纪初欧洲众多艺术家、作家、思想家的交往和相互影响,折射出那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的荣光。

任何一无所有、对未来感到迷惘,只是清晰地感到自己“不属于这里”的青年,都可以从该书中得到激励和慰藉。“我该如何度过人生?”这是青年里尔克向他的精神之父、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提出的问题。罗丹没有给他答案,只是让他“工作,要一直工作。”同样,这本书中也许没有你要寻找的答案,但你一定会看到某些想法的印证。

作者简介:

蕾切尔·科贝特 (Rachel Corbett) ,记者、专栏作家,为《纽约客》《纽约时报杂志》《大西洋月刊》和《纽约杂志》等出版物撰稿。她的《活着,或者创造:里尔克、罗丹与二十世纪初的巴黎》荣获 2016 年马菲尔德奖,即美国国家艺术写作奖。

目录:

导言 001

第一部分

诗人与雕塑家

005

第二部分

大师与门徒

097

第三部分

艺术与共情

279

致谢 319

注释 321

索引 360

媒体评论:

生动地描绘了里尔克和罗丹独特的友谊、令人心碎的裂痕以及动人的和解,这证明了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在产生影响。

这本富有同理心和想象力的传记经过深入研究,以里尔克和罗丹之间的友谊为基础。

——《纽约客》

蕾切尔·科贝特和任何优秀的艺术家一样,创作了一部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品,并给读者留下了持久且不可磨灭的印记。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蕾切尔·科贝特用甜蜜而睿智的文笔,缠绕着艺术的两条巨蛇:罗丹柔韧的肉体和情欲,以及里尔克无尽的抒情河流。美学风格的新门户打开了;看不见的元素进入了视野。

——杰里·萨尔茨(Jerry Saltz),《纽约杂志》高级艺术评论家动人心魄……对莱纳·玛丽亚·里尔克标志性的《致青年诗人的信》背后和周围的个人、人际和文化力量进行了分层和抒情的探究。

——玛丽亚·波波娃,www.themarginalian.org带领读者深入20世纪初的文学艺术世界……

——阿兰娜·马丁内斯《观察家》

这不仅仅是里尔克年轻时担任罗丹私人秘书和知己的故事。《活着,或者创造》结合了艺术家及其环境的第一手和二手资料,是对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的考察。还谈及为什么进行艺术创作,以及承认这种生活的代价。

——莎拉·罗菲诺,布鲁克林铁路公司

引人入胜的叙述……科贝特的文笔犀利,切中要害。

——丹尼尔·拉金,《过敏者》作者

雷切尔·科贝特既迷人又有趣,将二十世纪出的巴黎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波德莱尔挥舞着枪冲过街道,巴尔扎克差点饿死”的那个地方如何能够培育出一种像这样神奇的艺术关系。

——艾达·卡尔霍恩,《圣马克斯已死》作者

在线试读:

里尔克在巴黎的第一个月即将结束时,罗丹接受了一个非常费时的肖像制作委托。他整个周末都要工作,变得非常忙,无法继续与里尔克进行长时间的交谈了。诗人决定给罗丹一些空间,于是把更多时间用来独自探索巴黎。他追随着雕塑家在这座城市成长的足迹,回溯着罗丹的艺术发展历程。里尔克去了卢浮宫,惊讶地发现自己突然有了对于艺术的鲜明观点:现在,《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对他来说是运动的“奇迹”,而《米洛的维纳斯》看起来则太被动、太静止了。

有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尔克每天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都待在国家图书馆里——罗丹小时候曾在这里临摹过许多插图。里尔克的目标是对法国伟大的象征主义诗人们进行同样的临摹,追踪波德莱尔和瓦莱里的线条,直到他能对他们的文字运用了若指掌,就像指尖在湿黏土上滑过那般流畅自然。他还仔细研究了哥特式主教座堂的模型,他称这些教堂为“中世纪的山脉”,他知道罗丹对它们极其欣赏。

每天图书馆关门后,这位诗人都会沿着塞纳河走回他的旅舍,并在西岱岛稍作停留,观赏落日从巴黎圣母院的两座塔楼的顶端落下。这座为圣母玛利亚建造的主教座堂,一次次在战争中受到毁坏,又得到修复;它的装饰遭到了洗劫,但墙壁依然坚固,正如玛利亚的贞洁一般,永久可靠。在里尔克眼中,它历经的种种屈辱,更让它显得尤其壮美。这正是河流变成“灰色丝绸”的时段,城市的灯光闪耀着,仿佛从天而降的星星。待到夜幕降临时,人们将会再次用音乐和香水填满空气,但大教堂是能够回避感官刺激的场所。大教堂就像森林或海洋,在里世界归于寂静,时间也休止了。

站在大教堂前,几乎不可能不去思考为了建造它而付出的劳动。建造过程中的艰辛,几乎和成品一样令人震撼。里尔克想象着工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到工地,将一块又一块石头砌在一起,这一切令他惊叹不已。“如果要靠灵感来创造这些大教堂,那它们就永远无法建成了。”他想。因为要建造这样一座建筑,这个愿景本身就足以令人生畏。它们能够被建成,完全是因为这些匠人选择了这项工作作为毕生的事业。

罗丹的口头禅,“要工作,要一直工作”,与里尔克在沃普斯韦德学到的一切关于融合生活与艺术的理念都背道而驰。多年以来,他一直在望着云,焦急地等待着缪斯,但她却从未到来。而罗丹的榜样给了他行动的许可。现在,工作意味着不再等待,立即投入生命;更重要的是,里尔克总结道,“工作就可以活下去,而不是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