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

《崖山》,张明扬著,中信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最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本书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必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情境。

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中国。

作者简介:

张明扬,作家,历史写作者。阅读、研究和写作历史近二十年,著有《弃长安》《入关》《此史有关风与月》《天命与剑》《非常之人》《纸上谈兵》等历史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各大书榜推荐。《入关》入选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

目录:

楔子 蔡州:南宋的怨念

第一章 钓鱼城:蒙哥之死

第二章 鄂州:贾似道的神话

第三章 上都:两个大汗

第四章 益都:忽必烈与汉人

第五章 泸州:归正人刘整

第六章 襄阳:孤臣吕文焕

第七章 大都:元朝的元

第八章 丁家洲:奸相的出师表

第九章 临安:寡妇孤儿亦被欺

第十章 崖山:最后一战

尾声 零丁洋:遗民文天祥

后记

编辑推荐:

1.新锐历史作家张明扬,以快意恩仇的文学笔法,梳理中国古代王朝之兴替

既《弃长安》《入关》之后,作者张明扬将视角转投到宋衰元兴的转轨时代,继续创作自己擅长的历史大变局叙事。他以快意恩仇的文学笔法,梳理历史线索,剖析王朝更迭的根源,为读者复刻出这段令人悸动的历史。

2.12座城池,50年战争,刻画宋衰元兴的完整故事脉络

南宋的衰落非一日之寒。从1234年端平入洛,到1279年崖山海战,作者以12座城池、近50年战争故事,刻画出宋衰元兴的完整故事脉络。

3.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展现纷乱时代中的人性与气节

重儒的忽必烈、南宋权臣贾似道、降元名将刘整、为宋廷死守襄阳6年的吕文焕、忠烈不降元的文天祥……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塑造了诸多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展现纷乱时代中的人性与气节。

4.从历史表象直击本质,挖掘宋衰元兴的根本原因

作者结合一手史料,从历史故事切入更深的主题,如解析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产生的分裂、极权社会的制度痼疾,以及所谓的忠奸评判背后的真正责任问题,为读者了解古代王朝兴替的底层原因提供线索。

5.一众知名历史学者鼎力推荐!

刘擎、虞云国、张帆、许纪霖、郭建龙、周思成鼎力推荐!

精彩书评:

张明扬的书一向快意恩仇,读起来回肠荡气,掩卷之后依然要沉思很久,才能从书中爬出来。这源于他用文学的技法去书写历史,却又坚持不戏说、重事实的态度,这种既客观又生动的叙事方式吸引了大批“粉丝”,包括我。这本书新书也继承了他惯常的优点,利用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的史料,从元朝和南宋两个方面,全面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崖山列阵,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都写得如此生动和悲壮。更有意义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叙事上,而是切入了更加深入的主题,讨论了历史和文化上的许多现象和问题,比如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产生的分裂、极权社会的制度痼疾,以及所谓的忠奸评判背后的真正责任问题。只有读懂了这些思考,才能理解中国历史上这次巨大的变局。

郭建龙

历史作家,著有“密码三部曲”、《汴京之围》等

在线试读:

楔子

蔡州:南宋的怨念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宋〕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复仇

南宋庆元六年(金承安五年,1200年)夏,适逢金章宗完颜璟生日,南宋依照惯例派遣了一名叫赵善义的官员使金贺寿。这位贺金生辰使在归途中因为外交礼仪的琐事与金国随员发生了口角,争执不下时口不择言,竟威胁要联合蒙古夹攻金国:

尔方为蒙古部落所扰,何暇与我较?莫待要南朝举兵夹攻耶!

自靖康之变(1127年)以来,武力威胁素来都是金人的专属行为,没承想这样的话现今竟然出自南宋使节之口。赵善义虽然因为失言被免官,但“发泄的却是南宋朝野久被压抑的复仇情绪”。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宋高宗赵构与秦桧的主导之下,宋金双方订立“绍兴和议”。从此,南宋政治进入秦桧专制期,也就是所谓的“绍兴十二年体制”。在“绍兴十二年体制”中,作为权相的秦桧虽更为夺目,但一切实则都来自宋高宗的授权,“宋高宗绝非庸弱之君,他需要有一个言听计从而强干有力的权相帮他打理和议体制确立前后的一干棘手政事,包括打击异见的势力,压制非议的舆论,(这些)都由他去画策执行,成则‘圣意’独断,败则宰相代罪”。

秦桧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为了维护“绍兴和议”体制这一“最大政治资产”,“以暴力彻底镇压、排除反对势力”。所谓反对势力,既包括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武将集团,也涵盖了更广义的主战派。挑战“绍兴和议”,即是挑战秦桧专权,政见不合与权力之争相互缠绕,彼此牵拽。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居相位长达十九年的秦桧去世,在文字狱整肃中噤若寒蝉的主战派重获生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宋孝宗赵昚绕开太上皇赵构与主和派大臣,对金国不宣而战,史称“隆兴北伐”。北伐仅历时十八天,便以宋军的“符离之溃”而惨淡收场。

“符离之溃”后,南宋虽被迫签下“隆兴和议”,与金人保持了四十余年的和平,但复仇与收复的倾向却渐有压倒主和之势,成为南宋朝野的主流政治思潮。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韩侂胄罢黜政敌赵汝愚,总揽南宋军政大权。为了挽回因庆元党禁而失去的人望,《宋史·韩侂胄传》记载,有人劝“立盖世功名以自固”,于是韩侂胄以主战派领袖自居,宋宁宗纳其议,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夺秦桧王爵,崇岳贬秦,韩侂胄不断在朝野营造北伐的舆论基础。韩侂胄的所谓主战自然有政治投机与操纵舆论之嫌,但也的确契合了当时的深层社会心理,得到了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北伐意见领袖的某种支持,陆游甚至还曾写诗“身际风云手扶日,异姓真王功第一”,为韩侂胄祝寿。

正是在此种狂热主战的社会气氛下,才有了贺金生辰使赵善义的“大言不惭”。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北伐大军分东、中、西三路攻向金国,拉开了开禧北伐的帷幕。不宣而战造成的突然性,让宋军在战争初期手风极顺,连连攻城拔寨,特别是勇将毕再遇仅带了八十七人就一举拿下了泗州城。

泗州大捷的消息传来,韩侂胄感觉收复中原指日可待,便奏请宋宁宗于次月下诏北伐,正式对金宣战。宣战诏书一开篇就气势逼人:“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行文中还大有传檄而定的雄心:“西北二百州之豪杰,怀旧而愿归,东南七十载之遗黎,久郁而思奋。”

不过,这次开禧北伐的所有好运和豪情似乎都留在了前两个月。几乎就是在宋宁宗的北伐诏书颁布之后,败讯便如雪花一样向临安飞来。

开禧北伐之败自然与韩侂胄的乱政有关,从一开始,他的收复大计便动机不纯。因动机不纯导致战备不足,精力多花在舆论准备之上,真正的战备时间不足三年;因动机不纯导致轻敌,韩侂胄一党深信金国乱亡在即,金军不堪一击,即使宋军准备不足,北伐胜利也是唾手可得;因动机不纯导致用人失当,韩侂胄一心想独占收复之功,看重的多是跟着他高喊北伐口号的逢迎之辈,反倒是辛弃疾这样的知兵之人被刻意晾在一边。

不过,从根本上来说,开禧北伐之败可能还是缘于南宋实力不足。当时金国处于金章宗的统治末期,尽管国势不振,但金章宗在位期间好歹也有明昌之治,国力的底子还在,人口数量正处于巅峰,“不战自乱”只是南宋文人的幻想罢了。在军力方面,金军固然不再是那支当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盖世强军,但此时还未经蒙古大军的摧残,主力尚存,完颜宗室也还有一批名将在世。

而在南宋这边,即使是像辛弃疾这样的激进主战派,对仓促开战也不以为然。辛弃疾对北伐的时间有“更须二十年”的说法,他的政治主张与其说是尽快北伐,不如说是希望朝廷卧薪尝胆,尽早做好包括练兵、情报、财政等方面的战争准备,而不要得过且过,因循苟且。开禧元年(1205年),也就是北伐前一年,辛弃疾还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北伐惨败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