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在雨中池塘》,[美]乔治·桑德斯著,张琳琳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小说创作是否遵循一套法则?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预先设定的吗?那些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元素,究竟是技巧还是情感?面对创作,我们应当通过勤奋学习来掌握其中的法则与技巧,还是应当更多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仅靠模仿知名作家的风格,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而今,人们又该如何重新解读经典小说?
《漫游在雨中池塘》是布克奖得主、《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乔治·桑德斯结合其在雪城大学教授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二十余年经验,精心编撰的一部充满智慧与幽默的评论集。在本书中,桑德斯深入剖析了契诃夫的《在马车上》《宝贝》《醋栗》,屠格涅夫的《歌手》,托尔斯泰的《主与仆》《破罐子阿廖沙》,以及果戈理的《鼻子》这7个俄罗斯经典短篇,引导读者探索短篇小说的结构,辨析作品中的巧妙设计与不经意间的灵感闪现。此外,书末还附有“删除练习”“升级练习”“翻译练习”这3个课后活动,鼓励读者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试着动手拿起笔来。
作者简介:
乔治·桑德斯 (George Saunders)
1958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成长、生活在芝加哥南部。桑德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他曾经尝试过不同职业,与此同时进行写作并陆续发表作品。1994年获得“国家杂志小说奖”。1996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衰退时期的内战疆土》,并入围“海明威奖”。1997年,获得锡拉库兹大学写作课程教席,从此开始专职写作。2006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和“古根海姆奖”。2013年,《十二月十日》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并于2014年获得英国“对开文学奖”。2017年,凭借《林肯在中阴界》获得“布克奖”。
目录:
我们出发了 / 001
《在马车上》安东·契诃夫 / 009
《在马车上》引发的思考:一次一页 / 011
事后反思(一)/ 075
《歌手》伊万·屠格涅夫 / 079
《歌手》引发的思考:故事的内核 / 102
事后反思(二)/ 136
《宝贝》安东·契诃夫 / 147
《宝贝》引发的思考:故事的模式化/ 163
事后反思(三)/ 196
《主与仆》列夫·托尔斯泰 / 201
《主与仆》引发的思考:但是他们仍要前进 / 257
事后反思(四)/ 292
《鼻子》尼古拉·果戈理 / 297
《鼻子》引发的思考:通向真实的大门可能是荒诞 / 327
事后反思(五)/ 365
《醋栗》安东·契诃夫 / 373
《醋栗》引发的思考:漫游在雨中池塘 / 387
事后反思(六)/ 412
《破罐子阿廖沙》列夫·托尔斯泰 / 419
《破罐子阿廖沙》引发的思考:“遗漏”的智慧 / 428
事后反思(七)/ 458
我们结束了 / 462
附录A:删除练习 / 473
附录B:升级练习 / 480
附录C:翻译练习 / 484
致谢 / 488
编辑推荐:
《时代》周刊“百大影响力人物”“最佳英语短篇小说家”/《纽约时报》畅销作家No.1
2017年布克奖/202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终身成就奖/麦克阿瑟天才奖/世界奇幻奖得主乔治·桑德斯
每年超600人申请,只录取6人/在雪城大学传授二十多年的文学课讲稿汇集成册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刻,都在我讲授俄罗斯文学之时。”
没有什么比当桑德斯的学生更轻松的了!
7个俄罗斯经典短篇新读/4 1位文学大师/《纽约时报》年度图书
在这里,你是老师,也是学生/是作家,也是读者
“故事是在彼此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坦诚、亲密的对话。
我们愿意继续读下去,是因为能持续感受到作者对我们的尊重。”
俏皮欢快的脱口秀式讲稿/不被“文学批评”“创意写作”所定义
你需要的不是包罗万象的理论/而是写作时的瞬间直觉
阅读小说是一种生活技能/让你变得更有爱、更开阔
精彩书评:
桑德斯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儒雅的伟人。……他在这本书里分析了俄罗斯经典短篇小说,也探讨了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小说在这个时代有何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桑德斯给出的答案是:可将阅读、理解小说看作一种生活技能,用以厘清我们在这世界上的位置,寻求事情的真相。 ——《华尔街日报》
桑德斯最擅长发掘作家们被忽视的天才瞬间。……他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深知作品的关键不在于文本,而在于其为细心的读者所创造的体验。——《华尔街日报》
没有什么比当桑德斯的学生更轻松了。……桑德斯生活在神经触点上——他关注所有微小而有意义的决定,正是这些决定造就了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令人信服的角色。关于作家的内心世界究竟有什么,他书写了我读过最精辟美妙的描绘之一。——《纽约时报》
阅读这本书让人感到愉悦,也可以说,它就是一本关于愉悦感的书。它和那些教人如何创意写作的书不同,也绝不是什么文学批评。阅读这本书的最大乐趣就在于看着桑德斯在作者和读者身份之间来回穿梭。——《卫报》
熟悉桑德斯小说的人一眼就能认出书中教授的语调是桑德斯式的:他风趣幽默,常常有着脱口秀般的滑稽气质,注重于在每一个转折处提供惊喜。事实上,桑德斯认为,惊喜可能就是一部伟大小说最主要的需求——它必须打破和颠覆我们的预期。——《华盛顿邮报》
这位当代小说大师欢快地评价了一些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柯克斯评论》
这本书是教学讲义与文学评论的完美结合。……桑德斯慷慨的教导,以及这些教导所依据的经典作品,一定会让你满意。——《出版人周刊》
桑德斯的教学方法的美妙之处在于他在讲授时完全不带评判性。……桑德斯是一位慷慨的讲师,阅读这本书时,我会感觉自己真的在课堂中参与互动。即使其中的某个故事没有引起我的共鸣,桑德斯的见解也有助于我欣赏它。——《华盛顿独立书评》
(一首)献给作家和读者的赞美诗。——《奥普拉日报》
这本书的独特“天赋”在于,作者没有将自己的地位提升到读者之上。——《The Boar书评》
在线试读:
马车差点翻车。我们发现玛丽亚在城里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现在成了故事的元素。我们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哈诺夫重复了他在上一页开的愚蠢玩笑,谢苗对他发火了(“可谁让你在这样的天气里驾车出来呢?”他“粗暴”地说),对于地位比他低的人对他的无理态度(谢苗是农民,哈诺夫是富有的地主),哈诺夫温和的回应与玛丽亚给我们描述的哈诺夫是风格一致的:他软弱、没有骨气、只会简单地给人打最高分。
玛丽亚认为她在树林里闻到了酒味。她同情哈诺夫,他“无缘无故就一蹶不振”,并认为如果她是他的妻子或妹妹,她会用自己的“一生”来拯救他。但那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生活就是这
样安排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复杂,完全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范围,以至于当你想到它时,会有种心往下沉的恐惧感。”
就在玛丽亚排除了他们结婚的可能性后,哈诺夫直接从故事中消失了。
玛丽亚可能没意识到,但这却证实了我们的感觉——她并没有真正把哈诺夫当作潜在的浪漫对象。(她并没有想:“哦,不,他走了,他不喜欢我!”)相反,她的思绪回到了学校,她又想起了“她的学生们,想起了考试,想起了看门人,想起了校务会议”。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这么做了,即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转而担忧起学校的事情。她已经形成了习惯(反刍一件事对她来说已成例行公事,衡量她被辛苦的生活折磨和压榨到了什么地步)。
这个故事的成就之一是表现了孤独心灵的运作方式。玛丽亚只是坐在这里沉思默想,幻想着那种我们也会幻想的事:中了彩票,成为领导,或者去教训那些曾在学校里伤害过我们的人。尽管这个故事让我们觉得玛丽亚可能(只是可能)会向哈诺夫敞开心扉,但它也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不可能,也不可取。他爱喝酒,闲人一个,早过了改变自我的年纪。他似乎不喜欢玛丽亚,或者说不喜欢任何人。他以前或许有许多结婚的机会,但他没结。坦白说,玛丽亚有点自傲。当她在衡量哈诺夫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她在想:如果他们真的在一起,他应该多少会让人失望。
然而……
契诃夫让她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她听到“马车渐渐远去的声音”时,突然想到了“那双好看的眼睛、爱情、永远都不会拥有的幸福……”
这次她想做他的妻子(而不是他的妹妹)。在故事的前几段,她已经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做他的妻子?”)现在她浮标般的心又被拉扯回来了。令人难过的是,她把心思放回哈诺夫身上,不是因为他人好,也不是因为他是她的灵魂伴侣,而是因为:一,在她周围(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其他人;二,她孤独到了极致。
她很孤独,而他就在近旁。他在近旁,尽管他并不孤独,可他似乎也需要一些帮助。但如果你曾经试着做过媒人,你就会明白,即便是两个极度孤独的人,也会有自己的择偶标准。我们不能替他们发言。在这种情况下,玛丽亚和哈诺夫其实已经为自己代言了。这并非是两个准备好恋爱的人的初次见面,而是两个还没准备好恋爱的人(如果他们要谈恋爱,几年前他们就会这样做了)的再次相遇。
没有人会期待发生什么。事实上,如果发生了什么,那就有点奇怪了。
在这一片段末尾的长段中,她用现实生活的悲惨经历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做他的妻子?”):雪、泥巴、不舒服、她的小屋子、她的头痛、她胃里烧得疼、她要不断地收齐柴火费。这种有辱人格的生活“使她衰老、粗俗”。即便她对他们总是用敬称,但仍旧“没有人喜欢她”,唉,我可怜的玛丽亚。
这一段的大部分内容似乎都在说:“幻想这个富有的男人娶我这么一个劳碌命,也太荒谬了。”随后,最后一行(“以她现在的处境,如果她真爱上一个什么人,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又说出了更糟糕的事情:是的,她配不上他。而且,即便他喜欢她,生活的艰难已让她没有心力再去爱人。而他显然不喜欢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都不会在其最初的构想中得到解决。”显然,这个故事刚刚脱离了它最初的构想,排除了哈诺夫把玛丽亚从孤独中解救出来的可能性。现在该做些什么?
我们可以把故事想象成一个悬念传递系统。也就是说,先在前面几页中设置悬念,而后面几页的诀窍就是利用这些悬念。玛丽亚被创造出来时,就是不快乐和孤独的,随着每一页的逝去,她的不快乐与孤独加倍。这就是故事里的悬念不断传递的体现,它让我们对人物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期待。不得不说,玛丽亚的想法中有一些迹象,表明她不会拒绝哈诺夫的求婚。她认为他英俊迷人,有一种把他从他自己手里拯救出来的冲动。尽管这个故事一直在告诉我们,这段感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之前从未发生过,现在也不会发生),可我们仍然希望它发生——我们一直在为玛丽亚加油鼓劲。
我们想要的和她想要的一样——让她不再孤独。换句话说,我们对故事接下来的悬念设置充满了希望,期望她能从中得到一些安慰。
契诃夫在故事的前七页,为我们打造了一扇门,上面写着“哈诺夫也许可以缓解玛丽亚的孤独”,他希望我们能够走进去。每当我们体会到玛丽亚的孤独时,都会满怀希望地瞥一眼那扇门,可现在那扇门已经关上并上锁了。
或者说,实际上它已经消失了。
随着哈诺夫的离开,我们可以看出契诃夫已经放弃采用两人会发生感情桥段的便捷方案。谁也不知道契诃夫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但我们可以观察他做了什么:他让哈诺夫从故事中消失了。现在,故事不会再平淡无奇。
契诃夫的这种做法是相当重要的创作法宝,我们可以称之为“绝不能让故事落入俗套”。只有敢于扔掉蹩脚的桥段,更精彩的故事设计(我们满怀希望地这么假设)才会出现。如果拒绝扔掉蹩脚桥段,那么故事的质量将会堪忧。(而现在,不说别的,至少我们没写那些蹩脚的桥段。)
我们也可以这么想:有可能契诃夫已经事先预知,我们会对玛丽亚和哈诺夫之间的爱情故事有所期待,我们早已幻想过这些了,所以他大可不必再去发展这两人的感情线。他把哈诺夫从故事中抽离出来,从而越过这个问题,去寻找下个更加精彩的情节。可以说,这是他迫使自己另辟蹊径的一种方式。(假设你的厨房里有一大碗糖果,而你只吃这些糖果,此时,强迫自己吃得健康一点的方法就是把这些糖果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