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无止尽的狂热:杨照谈三岛由纪夫

《永无止尽的狂热:杨照谈三岛由纪夫》,杨照著,中信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我与世界挣扎久:杨照日本文学名家十讲》之6,杨照谈三岛由纪夫:

19岁的三岛由纪夫,感觉到自己随时可能在战争中死去。

明天是否活着无从把握,于是今天狂放享受。这种绝对、纯粹的热情,在战争结束后,一直活在他的身体里,直到最后那天——1970年11月25日,45岁的三岛由纪夫誊写好《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天人五衰》,漫长的百万字收束在巨大宁静中。随后,他前往陆上自卫队,切腹自杀。

他认为:有一种像模像样、认真看待死亡的人,另外有一种苟活的人,让自己愈活愈黯淡、愈活愈无趣。

他还认为:一个人在死亡之前,总该先要有光。

「三岛由纪夫一直写到他要离开这个世界,他似乎仍然在心中拥抱这个世界,却用自己的手将生命从这个世界拉开。他并不是因为对世界失去了热情所以自杀,倒过来,他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特殊热情,所以选择在老去之前死去。」——杨照

作者简介:

杨照,作家、文学评论家。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华人世界著名的人文经典领读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刊》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近年来致力于东西方经典著作的解读,并担任“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及《看理想》古代中国经典节目主讲人。

目录:

总序 用文学探究「日本是什么」

前言 青春意志的至高表现

第一章 所谓的日本──三岛由纪夫的思想背景让欧美无法忽视的存在

侵略者与受害者

「菊」与「刀」的对比

日本的「转型」

「战后派」的写作潮

三岛的作家之路

公认的代表作

《金阁寺》之美

「美」的魔咒

第二章 用生命所创作的《丰饶之海》四部曲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三岛由纪夫

从《丰饶之海》解谜自杀动机

饭沼勋与《神风连史话》

《丰饶之海》的前导之作──《镜子之家》

接连的挫折

死亡该由谁来决定?

《丰饶之海》的创作起点

风格迥异的「四部曲」

创作《丰饶之海》的五年间

挑战小说的前提与常识

《丰饶之海》与轮回转世

百万字海中航向生命终点

《丰饶之海》的最佳译本?

第三章 读《春雪》与《奔马》

纤细而柔美的《春雪》

自取毁灭的爱情

贯穿四部曲的唯识观

「末那识」与自我意识

「阿赖耶识」与种子

东方佛法与西方自然法

时代洪流下的个体与集体

松枝清显的爱情困境

语言文字与肉体实践

新旧时代交替的《春雪》

真假华族

连系四部曲的要角

《丰饶之海》的冲突与犹豫

挑衅太宰治

川端康成的帮助

谈「神风特攻队」

与太阳和解──《太阳与铁》

肉体、语言与文学

痛苦是肉体唯一的保证

《奔马》的荒魂

《春雪》到《奔马》的连结点

松枝清显的转世轮回

效忠天皇的饭沼勋

以《奔马》映照三岛自杀事件

梦想着太阳而死

非死不可的决心

法庭上的矛盾

被破坏的纯粹性

「荒魂」升起了

第四章 读《晓寺》与《天人五衰》

《晓寺》的本多繁邦

死亡不是终点

三世轮回的象征

为何有「阿赖耶识」的存在?

虚无主义与艺术

人生与小说的华美终点

自命非凡的本多透

第四世轮回

生命的衰败

丰饶之海的幻象

第五章 青春、情欲与轮回

《午后曳航》的情欲场景

情欲与汽笛

海洋的比拟

《春雪》中关于海的场景

海洋和性爱

无限的青春

关于轮回

反小说的小说

轮回的颓丧

对死亡的热情

马勒和川端康成

如何看待老去

《禁色》中的恶德美少年

青春与智慧总是不同步

论死亡之高潮

死亡的「经验」

三岛由纪夫的终极追求

日本人如何看待死亡?

传统日本社会的构成

武士道精神

义理社会

身分与义务

禁忌的同性之爱

「象样的」男人与赝品意识

深具舞台意识的自杀铺陈

与青春共殉

大战过后的创伤

日本战败后的态度

天皇的重要性

战后的日本政治运作

从自由派走向国族主义

未完成的「文明提案」

三岛由纪夫年表

精彩书评:

该系列最喜欢的一本,喜欢《丰饶之海》的可以参考看看。——豆瓣 Chord C似乎又读了一遍丰饶之海四部。因为太喜欢这四本书而喜爱这本解析,读得津津有味。原来“丰饶之海”是形容月亮的阴影,而月球上并没有海,更不会丰饶,那只是一无所有的一片洼地。

——豆瓣 haosure

写得很漂亮,理解文学和作者果然需要高度的感受力。整本书的优点在于结构清晰,不少论点补足对于三岛文学的理解,尤其是《丰饶之海》中关于佛法的部分。最打动我的是关于时代同一性和个体语言、集体语言的区别,让人深深感受到三岛的敏锐,从而更能理解他想要讨论的东西,最后选择的结局。小标题帮助阐述面面俱到,但也是同样的原因,让有些部分的论述刚刚渐入佳境就结束了。可以再读,打算看看同系列其他的,希望重复的地方不要太多。

——豆瓣 橱柜里的猫。

“你要先活得像樱花般灿烂,你才有资格堂皇地死去。”三岛明白,好好面对死亡比单纯活着有价值的多。难得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形势。他用生命去成就了他的美学意义,实现这样的意志,展示这份意志的超高价值。当写作、肉体、戏剧、行动流入丰饶之海,当绫仓聪子的记忆被烧成灰烬,他追求的终极青春也随着那把关孙六斩下的头颅涅槃为东京绚烂的樱花和漫天的彩蝶,迅猛而暴烈。

——豆瓣 个人走舞王路线

精彩书摘:

谈个性:

一个时代最终会有一份「同一性」,时代最强烈的集体性质,极为残酷地辗过个性。活着而拼命追求想要与众不同,你的努力越成功,等到后世要来记录这个时代,就越是不算数。形成「时代精神」的是平均数,过和不及都被拿掉了。

谈爱情困境:

温柔与残酷,狂暴与优雅,最高贵与最低贱,你会在所爱的对象身上找到所有的矛盾。一旦这个人变成了爱的对象,原先稳定的期待突然就变质了。他的正常行为突然感觉上如此冷淡,变成了最残酷的折磨。他的一笑突然如此难得,包纳、展现了全世界的温柔。他每一秒钟的想法与做法,都成为谜,无可捉摸、无可理解。最小的细节被无限放大,最平常的事物被赋予最强烈的情绪,因为爱情,那对象就从正常的人化身成为怪物。

谈语言:

人该活在观念里,还是肉体中?

谈身体自由:

身体自由比精神自由更有价值。

谈太宰治:

他连对待死亡都缺乏紧张感,活得如此窝囊。

谈青春与衰老:

最恐怖的人生现象是对青春的浪费。

不会有聪明的青春肉体,也不会有充满感性的智慧,两者在时间上宿命地交错隔开。

人生最大地冲突在于:当我们能拥有青春肉体与感官感受之美好时,精神却尚未完全发展,只能在缺乏精神力量的空洞中浪掷了原本可以在生命中享受的深度;等到精神成熟了,那丰美易感的肉体却不再了,以至于只能用终于取得的智能来记录,甚至追怀逝去的青春。

谈自由:

什么时候人才能获得自由?唯有老去了,像是媳妇熬成婆一般,爬到了责任结构的最高处,你该尽责的对象陆续都走了,只剩下欠你的那些人,你才有自由。然而熬到那个阶段,人的身体与精神却都已经衰耗到无从享受得来如此不易的自由了。

谈死亡:

死亡才能够知道有什么比生命重要,有什么会让人愿意以继续活下去为代价去换取。

谈对抗时间:

对于那种懂得绝望的少数人,他们必须用行动去阻止时间,阻止时间带来的绝望在自己身上实现。他只能诉诸于死亡,借由自杀让时间在自己身上停止。

在线试读:

青春意志的至高表现

一九七〇年三岛由纪夫高调自杀酿成国际新闻时,我八岁,当然还来不及有所知觉、感受。六年之后,我家从原来所住的市井热闹的晴光市场搬到了民生小区,我得以发现并饥渴地运用敦化北路上、新开设的行天宫图书馆。在那里,翻着文学类的书卡,我借出了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告白》。

依稀记得会对三岛由纪夫的书发生兴趣,恐怕是出于幼少时的错误联想混淆。三岛由纪夫让我想起母亲最欣赏、最爱提起的日本明星三船敏郎。其实一直到现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在某些不预期的段落里,我的眼前还是会突然浮现出三船敏郎或潇洒或英勇或狼狈或悲剧性的面容,取代了三岛由纪夫或他小说中的角色。没有认真去追究,也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总觉得在那样的时代气氛下,在日本文化的脉络中,这两个人有着非常相近的形象与精神。

《假面的告白》我没有读懂,真的读不懂。只记得了小说开头叙述者将自己的记忆追溯到胎儿时代,让我极度遗憾自己再怎么努力回想都对于三岁之前的事找不到任何印象。还有一种勉强可以感觉到的类似,让我重读了之前震撼我的林怀民作品,收在小说集《变形虹》里的《安德烈·纪德的冬天》,感知那种爱恋的阴郁与深沉。

另外就是引发了我不服输的少年冲动。正因为读不懂,便赌气般地将行天宫图书馆中找得到的所有三岛由纪夫作品都陆续借出来。《忧国》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理解,《潮骚》就豁然开朗了。然后是让我在五专联考前夕一夜无眠放不下书,以至于第二天决定放弃考试的《午后曳航》。开头那是什么样的禁忌场面啊,偷窥、性爱、母亲仍然年轻丰美的肉体、一个如同散放着海水盐味与海上阳光热度的男人,读时几乎可以听到自己胸口跳动得愈来愈快,随着文本清清楚楚听到了那声高潮汽笛……再下来则是《金阁寺》。奇妙地,光是想到沟口因为金阁如此之美而产生了纵火的冲动,就足以使我心跳加快。不得不带点惊慌地意识到,原来自己内在也有这种毁灭性、罪恶的一面?如果让我有机会破坏、摧毁一样我觉得最美的物品,我也会抗拒不了那样的诱惑?

然后我开始购买、收藏能找到的三岛由纪夫小说译本,再过两年,在当时新开的、位于中山北路上的“永汉书店”,买入了日文版的《禁色》,开始摸索着感受三岛由纪夫华丽的原本。

那段开始接触、认识日本现代文学的过程中,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是两座不断引我攀爬的高山。然而两个人的作品在阅读上却总是产生很不一样的反应。阅读川端康成带来的是一份迷离之感,读中文译本觉得有一层隔阂,必须努力回到日文去理解,但即使读的是日文,又恐怕自己的日文程度不够好,文字间、文字背后总好像还是有很多迷迷蒙蒙的、更深刻更难捕捉的内容逃离我的掌握。

相对地,三岛由纪夫所写的,对我来说要清晰有力多了。一章一章,甚至一句一句都直接捶在心头,发出一种像是灵魂被敲开的声音。每一章,甚至每一句敲开灵魂的一个或大或小的角落,把自己吓了一跳,原来我懂这种经验、了解这种冲动,原来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极端、荒唐内容!

还有另外一组对照的差异。热切阅读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时期,我疯狂地每天写现代诗,到了几乎一天不完成一两首诗就觉得活不下去的地步。但很奇怪,读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总是产生一种将我从现代诗拉向小说的巨大力量,油然生出“应该写这样的小说啊”的念头,而且似乎认定自己是可以,至少是有机会写出那样的作品的。

相对地,川端康成的小说只带来一重又一重的阅读挑战,引我必须一次又一次重读细读,动用当时拥有的一切能力:分析的、直觉的、感受的、一点点历史与文化的,去进行不会有尽头的挖掘……即使后来有一阵子我专注地写约莫“掌中小说”长度的作品,主要的创作刺激也不是来自川端康成,而是写《秋阳似酒》时期的刘大任。

不过回头想想,最关键的对照差异毕竟是:阅读三岛由纪夫从来没有任何一刻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所留下来的作品。虽然他的小说里有很多死亡与毁灭的情节,更多死亡与毁灭的想法,但表达的方式总是热火的、高速的,仿佛汽车引擎正呼吼输出最大扭力般。

怎么可能一个自杀而死的人,却在作品中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欲望与青春?仍然是强烈对比,川端康成无疑是“老灵魂”,看到生平资料中讲到他小小年纪就得到“参加葬礼的名人”称号时,不得不替他悲伤地连连点头,他的作品之所以深邃,正因为被时间、被特殊日本式的“物之哀”浸透了吧。来日无多的怅惘使得他格外敏感于摹写莫名的伤怀。

因而三岛由纪夫身上、笔下布满了生与死的矛盾张力,激烈死去的人非但不是时时在作品中向读者提示死亡,反而使得读者在阅读间遗忘了真实的、切身的死亡,将死亡抽象化、美学化,包裹在浓得化不开的青春烈焰中,失去了其杀伤、挖空的性质。

这本书沿着过去的阅读印象试图直面生与死的矛盾张力。从文学技法与意义的严格标准,我将《丰饶之海》和三岛由纪夫的其他小说区隔开来,放掉自己年少时期曾经如此喜爱的诸多作品,进行双重聚焦解读。一重是以《丰饶之海》为中心,详密分析这部“终极之作”的构成与推展;第二重是选择不符合理性的青春肉体执念来贯串三岛由纪夫的人生与写作,希望可以借此帮助读者领略“暴烈与美”的奇幻统一。

回到当年八岁的我所不理解的事件,原来那并不是死亡的仪式,而是青春意志的至高表现——三岛由纪夫要以死亡来抗拒、终结死亡的阴影与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