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秘鲁五千年

《穿行秘鲁五千年》,王甲红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很少有一个国家,会在同一座城市为灭绝种族的殖民者和推动国家独立的解放者立像,会有一个广场两侧分立着描绘殖民统治抗争血腥历史的浮雕与殖民者遗留的风格殊异的建筑群。

秘鲁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秘鲁旅行,如同在亚、欧、美各文明的古今时空场景中穿梭,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与交错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旅程不只是旅程,穿过五千年的时空交错,走过沙漠、高山与雨林,你将触达秘鲁沧桑而勃然的灵魂。

作者简介:

王甲红,环球旅行者,作家。走过七大洲一百多个国家,五百多项世界遗产,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担任嘉宾,曾为《文明》《人物》《中国国家旅游》等报刊供稿。旅游信条: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诠释旅行,以敬畏和保护的态度走进自然。

目录:

前言——秘鲁的魔力

★干旱的西部沿海热带荒漠

卡拉尔金字塔——与古埃及同时期的文化

莫切文化遗址——饱受厄尔尼诺摧残的文化

昌昌古城——奇穆帝国宏伟的土砖都城

奇克拉约巫术市场——值得思考的传承

通贝斯到皮乌拉——殖民者入侵之路

利马——从诸王之城到共和国首都

帕拉卡斯鸟岛——万鸟翩跹话鸟粪

纳斯卡地画——众说纷纭的旷古之谜

★连绵的中部安第斯山脉

查文德万塔尔——可视性艺术的先行者

库斯科——印加帝国的辉煌

圣谷——印加王室的庄园

马丘比丘——被遗忘的印加城市

拉克奇神庙——创世神维拉科查的圣所

的的喀喀湖——安第斯文明的家园

阿雷基帕——冰冻少女、奢侈的修女和名人们

卡哈马卡——印加人的滑铁卢之役

★莽莽苍苍的东部热带雨林

库埃拉普——云雾中的查查波亚斯堡垒

伊基托斯——橡胶大亨的奇思妙想

帕卡亚-萨米利亚自然保护区——亚马孙雨林深处的科考之旅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看风光——穿过荒漠、高原和雨林紧密拼接的狭长国土,每一步,都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荒漠中千年前的神庙与墓葬、群山之间的巨石堡垒和梯田、蜿蜒澎湃的亚马孙河、苍莽的雨林和林中各色珍奇动物……两百张照片,带你身临其境,领略美洲大陆的别样风情。

看历史——星罗棋布的古老文明,漫长拉锯的帝国与殖民者,坎坷崎岖的独立之路……旅途上的一花一叶、一砖一瓦,都是秘鲁的“上下五千年”。

至今依然神秘的纳斯卡地画无声地静卧于崇山之间,等待后人破解千年的谜题;被修道院遮蔽的太阳神庙在地震中偶然重见天日,二者终于在重建后融为一体;弗朗西斯科·皮萨罗、西蒙·玻利瓦尔和何塞·圣马丁的雕塑于利马城内数易其地,其间是数百年的风云变幻、时移世易。秘鲁的悠长历史,藏在城市的砖瓦、荒漠的风沙、山野林间的草木中。

看人文——当迥异的文明在历史的不期然中碰撞,当传统与现代在同一空间中折叠,现实生活又将被演绎成何种模样?

喧闹的集市里,闲暇的少女们执着被捏塑成西班牙士兵和印加战士模样的棋子,在国际象棋的黑白棋盘上延续着数百年前的厮杀;繁华城市的角落里隐藏着光怪陆离的巫术市场,古老信仰中遗留的神秘配方,至今依然被视作灵丹妙药;的的喀喀湖上,曾经离岸索居的乌鲁斯人将他们香蒲船上的瞭望塔改造成了游客的观光台,开始欣然迎接陆地上的来客。在这个国度,古今内外并非二元对立,它们以独特的方式铆合,造就了每一个秘鲁人的“今天”。

精彩书评:

《穿行秘鲁五千年》是一本了解秘鲁、认识秘鲁的好书,作者王甲红从地理、历史、与文化多角度、立体地展现了秘鲁的独特风情,图文并茂地记述了他在秘鲁的半年时间里走过沿海荒漠、安第斯山脉和热带雨林的旅程,直观、详实地记录了所见的文物古迹、优美风光和多彩的文化习俗,更以学者的角度认真挖掘了秘鲁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语言朴素,却引人入胜。书中丰富的图片把故事与实景完美结合,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中国外文局美洲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秘鲁代表处负责人,秘鲁《公言报》总编  孟可心

这是一本从自然、生态、历史、人文以及与中国的渊源等方面,全方位介绍遥远的南美国家——秘鲁的百科全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独特见解,饱含深情地带领读者领略大自然赋予秘鲁从太平洋沿海到雄伟的安第斯山脉,从亚马孙热带雨林到海边沙漠的多样地貌、气候、生态环境和由此孕育的独特历史文化,以及改变世界的航海大发现塑造的南美洲近代史,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拓展了人文地理疆界。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世界银行专家,守望地球创始人,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公益活动首席研学顾问  谌良仲

《穿行秘鲁五千年》是王甲红老师多年旅行科考的重要成果。王甲红老师在书中渊博的学识、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文字、有趣的见闻深深地吸引了我。他从沿海沙漠、安第斯山区穿越到热带雨林,用脚丈量秘鲁,用心感受秘鲁,在旅行科考中记录了“太阳之国”秘鲁的悠久历史、精美古迹和神秘文化。王甲红老师让远在西半球的南美神秘国度更加鲜活而灵动,让我们更加了解秘鲁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相互理解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基础,相互理解是友谊不断增进的纽带。中秘文化交流互鉴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将在彼此的好奇和热爱中不断深化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秘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讲师  宋晓丽

当我在亚马逊科考船上,被如红茶颜色的河水、树冠上若隐若现的闪电与动物啼鸣包围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与我同舱的甲红会从此恋上秘鲁,最终写出这本《穿行秘鲁五千年》。

他将亚马逊雨林的沛然生机付诸文字当中。翻开书卷,文字立刻将我拉回到了背起行囊奔赴最遥远异乡的漫游时代。秘鲁一次次召唤他前往、寻找、思考。最终,以安第斯群山与浩瀚的太平洋为纸,以古城、故道、遗址等地理节点为脉络,甲红用工笔画一般的细腻笔触,为读者描摹出了这块土地五千年历史的背影。

——纪录片导演、拉丁美洲文化学者  田野

在线试读:

皮萨克市场随想

周末的皮萨克(Pisac)市场不容错过。高山掩映之下,摊位支起来了,三乡五寨的村民们赶来了,“老外”们也如期而至。市场上人头攒动,人们逡巡于各个摊位,传统服饰争奇斗艳,售卖者和购物者的角色互相转换着。

市场大约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分区,有的区域用鹅卵石镶嵌地面,销售蔬菜、水果和干果,千万不要错过安第斯山区的“水果皇后”卡姆果;有的区域销售各种草药和难以名状的植物;有的区域用光滑的石板铺设,销售服装和各种羊驼毛制品,如围脖、披肩、羊毛衫、挂毯、背包和腰带;有的区域则销售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葫芦画、排箫、笛子、手鼓、形状怪异的图米刀、黄金面具仿制品、冰箱贴、木石雕印加王头像、木雕面具、各种图案的木盘、羊驼和美洲驼或美洲虎形象的毛绒玩具等。皮萨克市场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也可以令最富猎奇心的游客满意而归。

两位老奶奶的摊位相毗邻,都在销售各种颜色的玉米,有纯粹的黑色、红色、白色以及黄色,也有玉米粒灰白相间或红黑相间的,也有同一粒玉米的颜色由红渐白或由黑渐黄者。她们将玉米粒剥下,将不同品种分放在小塑料样品袋里,挂成一串,如彩虹般绚烂,显然要兜售给外国游客。与其说她们是在销售玉米,不如说是在展示艺术品,展示玉米发源地的多彩多姿。

“豚鼠”,看着大黑色网兜里躁动不安的小东西们,我不禁念叨出来。两只深黄色,两只纯白色,一只淡黄色,紧紧地挤挨在一起,颇为可爱的模样。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豚鼠传播至全世界,安第斯人的盘中餐逐渐化身为全世界的宠物。在安第斯山区的餐厅里,烤豚鼠可是地道的美食,用特殊的酱料腌制后,再在炭火上烧烤,皮黄酥脆,肉质鲜嫩。此刻,我可是食指大动了。据说,秘鲁一年能消耗掉6000万只豚鼠。

几个摊位在销售干古柯叶,我顺手花 2 索尔买了一袋。安第斯山区的酒店,一般都会在大堂水吧免费放一些古柯叶,像国内供应茶叶一样随意。我每次回到酒店,都会泡一杯古柯叶茶,或干嚼几片,倒不是因为它多么美味,更多是想体会古柯叶独特的味道,感受印加贵族的风情,寻找灵媒的感觉,体会安第斯山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古柯叶是提取可卡因的原材料,每片古柯叶中含有 0.25%——0.77%的可卡因生物碱,这已被很多国家列为禁运品。而在秘鲁,也只有在安第斯山区,销售和食用古柯叶才合法。

印加帝国时期,使用古柯叶是王室、贵族和祭司专享的特权,他们经常佩戴一只方形布袋,斜挂在身边,以随身携带新鲜的古柯叶,供不断咀嚼。法国三位印加文化大师联合撰写了《印加帝国》三部曲,这是一部以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在描述女主人公见到萨帕印加瓦伊纳·卡帕克身边的大祭司时,作者写道,“那个绿嘴的维拉·欧马”,“细薄的双唇间淌着一道咀嚼中的古柯叶的绿色汁液”。印加王会用古柯叶来鼓励英勇作战的士兵,在庆功宴上会向士兵们发放古柯叶来庆祝胜利。

古柯叶和奇恰酒都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灵媒。一幅画像中,面对肆虐的乌鲁班巴河神,萨帕印加身穿绿色服装,咀嚼着绿色古柯叶,暗示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获得神灵帮助。即使今天,安第斯山区的人们仍在使用古柯叶祭祀,巫师使用古柯叶预测未来,他们将古柯叶倾倒在披肩上,根据其散落的形态做出解读。

印加帝国灭亡,西班牙人对古柯叶的态度迥然不同。教会认为古柯叶与印加文化联系密切,意图禁止古柯叶,世俗力量则认为古柯叶可以使精疲力竭、饥渴的矿工恢复体力,可以使他们更加辛勤工作,更利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更何况,古柯叶贸易本身也能够带来大量收入。争执中,印加古柯叶种植面积扩大了,殖民当局收入提高了,教会什一税增加了。从此,古柯叶脱下神圣的外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不再是贵族和祭司的专利。现今人们把它当作兴奋剂以应对高原反应或安第斯山区的恶劣天气,缓解头疼、咽喉肿痛和胃疼等症状。

实际上,从古柯叶中提取可卡因需要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仅仅食用古柯叶并不能产生那种催眠或飘飘欲仙的毒品作用。秘鲁政府出于保护文化传统的需要,或考虑到古柯叶的药用功效,也为了保障古柯叶种植区居民的收入,仍允许人们种植和食用古柯叶。“光辉道路”活跃时期,其控制了古柯叶产区,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来源。秘鲁政府转而承认古柯叶生产合法,当地居民不再需要依附于“光辉道路”,使“光辉道路”陷入了困境。

尽管不能像萨帕印加和祭司那样享用新鲜嫩绿的古柯叶,任嘴角流淌下绿色的细丝,尽管干巴的古柯叶难以言状的特殊味道使我喉咙发紧,但我还是多少能够体会到古老的古柯叶文化。

咀嚼着古柯叶在市场中漫步,摊主们也很悠闲。两位姑娘正在对弈。棋盘是普通的黑白64方格,规则与一般的国际象棋完全相同,王后相马车卒也一般无二,所不同者是对阵双方的棋子。

立体棋子用泥陶制作,雕刻成各种形状,再着色烧制。参战双方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对弈,其场面简直就是西班牙人和印加人在实战厮杀。

西班牙一方是传统欧洲风格。战车是欧洲堡垒式塔楼,基座用规整石块砌造,圆顶塔楼颇有伊斯兰风格,西班牙长期受摩尔人统治,其建筑已融入伊斯兰风格,“车”惟妙惟肖地反映了这一特色;“马”姑娘们正聚精会神地下棋的形象是高头大马奋起前蹄,西班牙入侵秘鲁之前,南美洲没有马匹,强壮有力的马匹成为西班牙人制胜的主要因素;“象”则是天主教传教士,胸前佩戴十字架,手持《圣经》,一袭黑袍加身,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传教士的身影;“王”与“后”则是天主教双王的装束,菲利普身着铠甲,外披斗篷,手持长剑,伊丽莎白女王则一身红衣,头戴后冠;前方禁卫军手持利刃,西班牙人锋利的刀剑对没有高硬度金属的原住民造成了致命伤害,往往数名西班牙士兵即可在屠杀数百名印第安士兵后全身而退,唯一的后果是身体疲劳和持剑的手臂无力抬起。

印加一方则是传统印加风格。“车”同样是亭台式建筑,基座用不规则巨石搭建,茅草覆顶,这是印加人典型的房屋结构,无论多么豪华的房屋,即使是萨帕印加的宫殿,墙壁镶满金银,屋顶仍是茅草遮蔽;“马”是美洲鸵的形象,美洲驼驮着货物,它们适应安第斯山区的山地运输,但脊柱柔软,不能过于负重;“相”则是印加祭司装扮,印加帝国时期,祭司地位显赫,高级祭司出身于王室;“王”是萨帕印加形象,手持铜斧钺,胸前佩戴金胸甲,头戴流苏和羽毛,佩戴巨大耳环,守护在侧的科娅也惟妙惟肖;前方印第安士兵手持棍棒和投石器,在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中,印第安士兵的武器只是标枪、棍棒、石块和无高硬度金属的箭镞,很难对盔甲护身的西班牙士兵造成实质性伤害。

无论是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或是秘鲁人民的独立战争,都没有平局可言,都是实实在在的“将死”对方。国际象棋本就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写照,而在这里,棋子的造型更成为秘鲁征服史的真实写照,双方的文化背景、宗教影响和武器装备的悬殊均显现于此。慢慢打量周边,发现市场上大量销售这种风格的国际象棋,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其中蕴藏的黑色幽默,这些摊位似乎流动着一种自嘲的情绪。

西班牙的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对西班牙和秘鲁来说,国际象棋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传播史。西班牙中南部被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长期占领,双方拉锯数百年,天主教双王才最终光复失地,在此过程中,国际象棋被摩尔人传到西班牙。紧随西班牙征服新大陆的脚步,国际象棋也在秘鲁扎根。某种意义上讲,西班牙人在新世界的征服运动是其光复运动的延续和拓展。

1532年,末代萨帕印加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人使用卑劣的阴谋俘获,在等待赎金到来但终被处决的日子里,他成了国际象棋高手。

曼科·印加在起兵反抗西班牙人的过程中,国际象棋成为他的重要消遣。也许就在奥扬泰坦博,他在山顶堡垒中与部下对弈。西班牙人内讧,失败的一方投奔于他,成为他的新棋友。又因下棋时的争执杀死了曼科·印加,他的鲜血洒在了国际象棋棋盘上。落棋无悔。

棋盘上的争夺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是真正的弱肉强食、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在国际象棋传入印加帝国之后,末代萨帕印加以及王室的反抗者都与国际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等待他们的都是厄运。

这就是印加人与国际象棋的故事。我无意与两位弈棋的姑娘探讨她们手执棋子的感受。然而,可以猜测,尽管整个民族对殖民史仍有某种难以表达的情结,但至少在弈棋的这一刻,她们心中只有象棋。

在皮萨克市场,每一个物件,从辣椒到西红柿,到玉米,到土豆,到番薯,到豚鼠,到古柯叶,到图米,到一副国际象棋,甚至到人们的装束,都有深远的故事,都凝结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