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风雅代代传——读《笔尖上的礼仪》

《笔尖上的礼仪》,陈胜武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素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称。早在汉代,著名学者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就宣称:“中国者,礼仪之国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分为“礼”与“仪”两部分,礼是内核,仪是外在表现,礼的精神意义经由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彰显。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到国家的祭祀征伐,小到个人的揖让进退,都有严密的礼仪规范。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陈胜武20年致力倡导书面礼仪,在传统书面礼仪的传承与实践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笔尖上的礼仪》(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一书便是他以实用性为导向,针对当今书画界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理论与实践指导的知识性读本。

中国传统书面礼仪包罗广泛,涉及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多种礼仪,相应地也催生了多种文体,如婚姻文书、贺婚祝词、哀丧文书、碑志、挽联,也包含日常交往中经常使用的信札。《笔尖上的礼仪》延续了古代书仪类著作的编撰传统,包含“书札”和“礼节”两方面内容。作者从历史角度梳理古代书面礼仪制度的源流与演变,清晰地厘清了书面礼仪的来龙去脉,搜罗各类文献提供实例印证,探索古代书面礼仪在当下创新转化的可能。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信札是传达思想和情感的书面载体,最能体现传统的书面礼仪。《笔尖上的礼仪》对传统信札的礼仪规范有细致的梳理,为撰写信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指南。陈胜武指出:“谦敬就是要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就是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礼仪之间表里和谐,艺术水准高,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位。”

谦敬得体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书写材料、格式、字体乃至颜色上。以信札为例,传统信札从格式上来说,一般包括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等六部分,每部分都有细致的礼仪规定,就连信封书写也要体现自谦而敬人的原则。信封上的称谓和信内正文的称谓不一样,信封上的称谓是给送信人或邮递员看的,所以大多数写收信人的名,方便查找收信人。特别要注意,信封上的“启”是开启信封的意思,正文中的“启”则是启禀的意思。有人在信封上写“敬启”,是没有弄明白两者的区别。

要做到谦敬得体还要根据书写的场合、对象,表达的情感内容,选择合适的书写材料、恰当的字体,甚至颜色。如清代以来常用红色八行的朱丝栏信笺纸表达喜庆平安的内容;用泥金纸作喜庆主题的书法材料,如寿序。针对不同的情景和用途,字体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唐人孙过庭《书谱》说:“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日常使用的字体主要讲求便捷,行书是首选;题写重要匾额、文书,楷书是首选。颜色的使用上也要特别注意:哀丧信札要用蓝色印泥,举凡报丧之信札、挽联,以及“守庐”期间的书信都使用蓝色印泥。

传统书面礼仪在今天仍有应用的场域,书画界、文艺界人士在书写信札、对联等文体时,仍遵守传统礼仪形式。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出于文雅的需要也常取法古代书面礼仪为今所用。陈胜武以追求古雅为旨归,在古礼今用方面做了许多倡导与尝试。

对于如何文雅得体地称呼女性,陈胜武认为可以恢复使用古代的一个文雅称谓:“女史”.女史是古代女官,由知书妇女充任,掌管王后礼仪,或掌管书写文件等事务。后世用作对有知识女士的敬称、美称,并且这个称谓和对方是否已婚毫无关系,除了小女孩,不管对方年龄大小,都可以使用,在书画、信札等书面上使用尤其适合。

陈胜武还钩沉典故,发掘可以应用于贺寿、贺学、乔迁等重要场合的雅称,如贺寿可以用“以申嵩祝”“以贺嵩生”;庆贺他人父母、夫妻寿辰可用“椿萱并茂”;祝贺今人高考、研究生、博士生等重大考试上榜可用“南宫得隽”“南宫报捷”等;美称他人为祝贺升学举办的宴会可用“鹿鸣宴”等。在书画、信札中使用这些用语尤其古雅。

时下书画界普遍存在书文分离的现象。所谓书文分离,是指书家不能根据特定场合创作诗文等,只能抄录现成的作品。陈胜武主张让书法回归生活,传承书文合一的传统。他在和师友交往过程中,喜欢针对贺寿、贺婚、贺学等专门用途和不同对象,创作书文合一的主题书法作品。他认为书坛振衰起敝的药方,便是提倡书家提高自身修养,而文言写作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辜鸿铭主张把“礼”译为art,将礼视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是情感和行为恰当适应的呈现。《笔尖上的礼仪》一书称得上是追求古雅生活的实用指南,不仅记载了传统书面礼仪规范,还探索了传统与当代融合的路径,尝试将传统的深刻与诗意融入丰富灵动的当代生活中。传统书面礼仪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必将会使中国的尺素风雅代代传承。